2023合成生物学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
“2023合成生物学国际论坛”1月7日在杭州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副校长元英进担任会议主席,这是我国合成生物领域高规格、高水平、高参与度的年度盛会,政府、产业、学术、投资各界共同探讨中国合成生物学技术、产业应用、发展趋势与投资策略。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以工程化的手段设计合成基因组为标志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合成生物学汇聚并融合了生命科学、工程学、基因组学、信息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在医药、能源、材料、化工、农业等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据世界自然基金会预估,到2030年工业生物技术每年可降低10亿至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FDA批准第二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
据《自然》报道,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近日批准了有史以来第二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仑卡奈单抗(lecanemab),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病因,减缓认知能力下降。位于美国华盛顿的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Joanne Pike在一份声明中称,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服用lecanemab,可以减缓疾病进展,使患者有“更多时间参与日常生活乃至独立生活”。该药将以Leqembi品牌出售。它在一项强有力的临床试验中被证实是首个减缓认知衰退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药物,也是两年内第二种获批的药物。该药由日本生物制药公司卫材和美国生物制药公司渤健生产。
2023年能源经济预测与展望研究报告发布
2023年1月8日,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对外发布了《2022年中国能源经济指数研究》、《省级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2012-2022年)》、《中国电力部门省际虚拟水流动模式与影响分析》、《2023年国际原油价格分析与趋势预测》、《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我国CCUS运输管网布局规划与展望》、《全球变暖下区域经济影响评估》、《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能源发展图景》等八份研究报告。
2023,中国宇航发射首秀成功!长七A送实践二十三号卫星飞天
1月9日6时00分,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托举实践二十三号卫星直冲云霄,随后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航天实现2023年宇航发射“开门红”。实践二十三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主要用于开展科学试验、技术验证等。
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聚烯烃四套工艺装置全部开车成功
中国石化海南炼油化工有限公司1月8日发布消息称,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聚烯烃四套工艺装置全部实现一次开车成功,各装置将陆续步入投产快车道。海南炼化介绍,百万吨乙烯项目聚烯烃装置共有四套工艺装置,其中首套工艺装置20万吨/年气相法聚丙烯工艺装置于2022年12月20日一次开车成功,产出合格聚丙烯产品;30万吨/年环管法聚丙烯装置于2022年12月28日一次开车成功,产出合格聚丙烯产品;30万吨/年高密度聚乙烯装置于2023年1月1日一次开车成功,产出聚乙烯合格产品,实现生产聚乙烯产品零的突破;30万吨/年全密度聚乙烯装置于1月6日一次开车成功,产出聚乙烯合格产品。
中东部多地破1月最高气温极值 11日起强冷空气入侵
近两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弱,中东部地区的气温明显升高,江淮及其以南大部地区的最高气温都突破20℃,8日,安徽合肥22.1℃,打破1月同期历史极值(20.5℃)。截至1月8日,超过30个国家站点气温突破或达到1月同期极值。预计12日之前,上述地区的气温还将异常偏高,暖如春日。12-15日强冷空气到来后,将逐步扭转中东部气温偏高的局面,降温幅度将达到12~16℃,局地超过18℃。
科研人员获得土壤呼吸测定影响因素
近日,兰州大学教授贺金生团队在《生态学与进化研究方法》发表题为《土壤呼吸长期测定中固定呼吸环可能带来重要偏差》的成果,同时提出相应的校正方法,为未来土壤呼吸的标准化测量提供依据。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和动物的呼吸一样,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动物、真菌和细菌等进行新陈代谢活动,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仅次于光合作用的第二大碳通量,约是人为碳排放总量的9倍。土壤呼吸微小的变化可能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和土壤中碳库的重大变化。因此,对土壤呼吸的准确测定,不仅关系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正确理解,也直接与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评估、土壤健康等方面密切相关。
“人造太阳”基础物理研究取得系列新成果
实现高性能等离子体稳态运行是未来聚变堆必须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团队发挥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取得了系列原创性的基础物理研究成果。1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了该团队在高能量约束先进模式等离子体运行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
“最薄”非线性量子光源首次实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任希锋教授等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郭强兵博士等合作,首次利用新型二维材料NbOCl2的非线性过程实现了超薄的量子光源,厚度可低至46纳米。这是目前国际报道的最薄非线性量子光源。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科学家找到破解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金钥匙”
近日,《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授余科达团队的最新成果。研究人员在全球首次揭示乳腺癌早期转移亚群在转移过程中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糖酵解通路活性的互相演变,发现该亚群在乳腺癌原发肿瘤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氧化磷酸化对预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价值。这意味着,未来临床上可针对该通路甄别那些有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乳腺癌患者,并开发特定的药物和治疗靶点,进而降低早期乳腺癌转移发生几率。
我国科研人员首次给大型文物古迹做“缪子CT”
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志毅带领团队来到西安,专程为西安古城墙做了一次基于宇宙射线缪子的健康体检“CT”。相关成果于近日作为精选和封面文章刊发在《应用物理学报》。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古城墙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城市建设、历史、军事和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数百年的屹立使得西安古城墙出现了部分坍塌、沉陷等现象,而且很多病害的关键病灶在墙体内部,对探测勘探手段提出了重大挑战。深入了解古城墙的内部结构,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修复,成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
近日,南开大学碳中和交叉科学中心揭牌成立。中心由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商学院、物理科学学院、泰达生物技术研究院、化学学院等多个学院参与共建,以构建南开生态碳汇研究特色为目标,瞄准碳中和生物增强地球(陆地、海洋、大气)核心碳汇机制与管控策略研究。
青岛理工大学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金奖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了2022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获奖结果。由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艾萍副教授指导学生团队马圣涛、方浩、张艺瀚同学三人完成的作品《生存式科考车设计》荣获全国总决赛金奖,也是青岛理工在该项赛事中获奖成绩的历史性新突破。据介绍,生存式科考车设计为一款全天候的水陆两用多功能车,意在满足在极端环境下科考勘测的需求。
澜起科技荣获中国芯“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奖
近日,第十七届“中国芯”颁奖仪式在珠海隆重举行。澜起科技高性能DDR5内存接口芯片凭借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度、优异的市场表现力荣获中国芯“年度重大创新突破产品”奖。 据悉,“中国芯”的评选,旨在征集国内集成电路优秀企业,遴选各细分领域创新性强的芯片产品,该活动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品和技术发展的风向标。本届“中国芯”优秀产品征集活动共有227家企业、334款产品申报,申请数量创历史新高。
33个科技企业创新应用脱颖而出 2022中国时序数据应用创新奖公布
2023 年 1 月9 日,北京涛思数据科技有限公司(TAOSData) 正式公布「2022 年度中国时序数据应用创新奖」获奖名单,共评选出包括中天钢铁、大疆车联网、OPPO、西门子、玉溪卷烟厂、美的集团、中通科技、顺丰速运、国轩高科、金航数码、正大天晴在内的33 个获奖应用,涉及到了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金融、IT 运维等多个应用场景。
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家杨福愉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
1月6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网站发布讣告,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杨福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月5日20点4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杨福愉,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膜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为我国膜生物学研究的开拓、发展、推动、创新以及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
张金麟院士逝世
我国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金麟同志,于2023年1月9日10点03分因病逝世张金麟,我国核潜艇总设计师和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094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长期从事特种船舶总体和动力研究设计工作,为我国核潜艇事业贡献了半生心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直接掌握联系高级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奥鸟视频-全球短视频资讯平台 » 学术头条:FDA批准第二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人造太阳”基础物理研究取得系列新成果